Search

2020年10月3日中午,我搭公車在左營農會站下車,然後步行前往蓮池潭,途中在勝利路上看見了這座城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2020年10月3日中午,我搭公車在左營農會站下車,然後步行前往蓮池潭,途中在勝利路上看見了這座城門和一道城牆,眼睛為之一亮!原來這裡是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(拱辰門)!真是意外的收穫。

於是我當下決定,就從這裡開始進行這回初訪蓮池潭龍虎塔的臉書直播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ZhangZheSheng/videos/665463074174492/

鳳山縣舊城亦稱左營舊城,位置在高雄市左營區,由於左營地區在清代劃歸鳳山縣管轄,故稱鳳山縣城,原先是座土城,目前看到的舊城(石城)是清道光5年(1825年)自土城改建,並於清道光6年(1826年)完工。

左營位於高雄海防要衝,深具戰略優勢,加上左營有龜山、蛇山的屏障,容易防守,因此明鄭時代在此設左衝(左營),與右衝(今右昌)相呼應,此乃地名「左營」之由來。

清康熙23年(1684年),臺灣被收為大清版圖,清廷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,而將鳳山縣治設在當時的興隆莊(今左營舊城),並陸續設置文廟、縣署等機關,使其漸具規模。但清初時為防變亂難平,在臺灣採取即使被盜賊攻佔也容易收復的「不築城」政策,故一直未築城牆。

直至清康熙60年(1721年),朱一貴在臺灣南部舉事,首先攻破鳳山,導致興隆莊縣署殘破不堪。知縣劉光泗為求自保,在清康熙61年(1722年)於興隆莊以土埆建築了臺灣第一座土堡;左倚龜山,右連蛇山,外港壕墊,並設東西南北四門。

清乾隆51年(1786年),臺灣中部發生林爽文事件,其南部的黨徒莊大田響應,二度攻破縣城;在連年戰火的摧殘下,這座土城已是面目全非。

此時,地方官員發現鳳山城乃倚山而建,易攻難守,又覺舊縣城多兵災,為不祥之地;於是在清乾隆53年(1788年)亂平之後,負責重新評估臺灣防禦工事的福康安,遂將鳳山縣治遷往當時已相當繁榮的埤頭街(今鳳山區),並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,因此相對於這座「新城」而言,左營舊城便被稱作「舊城」。然而埤頭亦不平靜,所以遷治並未改善鳳山縣的治安。

清乾隆60年(1795年),鳳山縣人陳周全與陳光愛興兵,雖被理番同知朱慧昌平定,但到了清嘉慶10年(1805年),自封「鎮海威武王」的海盜蔡牽、吳淮泗又攻陷了埤頭街縣城。

翌年(1806年),官員與民間輿論都覺得還是舊縣城好,曾想在清嘉慶12年(1807年)將鳳山縣治搬回舊城,但因舊城已大多殘破,若欲重建新城則財力不堪負荷,故而未成。

清道光4年(1824年),楊良斌之亂再起,當地居民大為恐慌,又興起遷回興隆里舊城的念頭,於是知府方傳穟乘機倡議官民捐資,集資14餘萬銀元(民間捐獻約佔七成五),由知縣杜紹祁為督建,就地取材,以咾咕石及三合土為主,並變更城池範圍,捨去了蛇山,而將龜山全圍在城內,此舉被稱為「放蛇圍龜」。

清道光5年(1825年)7月15日興工,分四組對(拚)場施工,以增進效率;清道光6年(1826年)8月15日,一座嶄新的石城完工了,這在當時的臺灣,僅有彰化縣的磚城可與之相比。

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,大正10年(1921年)開闢高楠公路(今左營大路)時,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。

昭和12年(1937年)起,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,北門、西門、南門之間的城牆遭大量拆毀。

戰後,勝利路的闢建也拆除了北門一帶城牆。至此,鳳山縣舊城遺址成為今日之樣貌。

1985年8月19日,內政部審查通過鳳山縣舊城的東門、南門、北門和城牆、護城濠,以及北門外的鎮福社與拱辰井為臺閩地區一級古蹟(之後因政府於1998年將臺灣省虛級化,而在1999年7月1日改稱國定古蹟)。古蹟本體於1989年開始進行修復,並於1991年完工,為一開放性空間,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張哲生,1972年5月16日誕生。鑽研懷舊卡通十餘年,除了建立「哲生原力」網站與同好分享收藏與心得,更撰寫了《飛呀!科學小飛俠》一書,詳細介紹數十部民國60~80年代的懷舊卡通。博客宗旨:記錄生活的點滴、探討現實的疑惑、拓展生命的深度、致力夢想的實現。 飛呀!科學小飛俠:http://jasonforce.com/mybook 哲生原力:http://jasonforce.com 哲生博客:http://jasonblog.tw
我是用懷舊展望未來的艋舺大叔,我認為懷舊可以幫助我們將記憶中的積極情緒儲存起來,進而有意識地反覆回味,讓心情變好;這些對往日時光的強烈感受,能讓我們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未來。長存赤子心,哲生原力與你同在!
View all posts